日本骏河精机—中国A级代理商: 本帖最后由 shenlan6263 于 2010-6-4 15:08 编辑
平面光波导分路器(PLC Splitter)
日本骏河精机SURUGA SEIKI中国A级代理商:北京微纳光科为您提供完善的销售、服务、售后体系。
日本骏河精机:各种光纤耦合、光波导对准、调芯、封装系统:
非常有特色, 精度高、重复性好、性能可靠稳定、配套功能齐全。
手动、电动精密位移台系列:
实现精密移动,重复定位精度高,稳定性强,一致性好,检测标准规范,种类齐全,并且模块式结构组合拆卸方便。
综合性价比高,购买后一劳永逸。
骏河产品实现完全透明化销售,产品指标、尺寸、价格都一明确的标注
产品指标搜索(输入产品型号提供图片、技术参数以及CAD DATA图纸)
日本骏河精机的光波导对准、封装系统的优势:
1. 目前国际上专业做光波导对准、封装系统的厂家主要是日本骏河精机、THORLABS公司(原来MG产品)和NEWPORT公司搭建系统。市场上日本骏河精机占有率最高,技术成熟稳定;目前微纳光科为日本骏河精机代理商。new port公司此方面的产品已经转让给了其他产品,主要做LD/PD有源器件封装设备。
2. 性价比上有很大的优势:美国产品所有部件都采用进口产品,价格昂贵;微纳光科所设计的系统在确保稳定性与精密度的条件下,除关键部件采用日本骏河精机产品外,其他附件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3. 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优势:美国产品系统功能单一,目前只有全自动系统;骏河所设计的系统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目前有手动、电动、半自动、全自动等多样化设计方案,应用范围也可以多项选择和定向设计。
4. 其他公司没有我们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操作的层次上;我们经验丰富,和客户沟通比较方便,在某些方面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最符合实际的系统方案。
5. 日本骏河在上海与深圳都设置里办事处,在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上有良好的保障体系。 我公司从事光学精密位移对准器件的生产商,与日本骏河精机搭配完全可以满足广大行业用户的使用需求。
北京微纳光科仪器有限公司致力于 PLC 光分路器 对准封装设备的国产化
服务和促进中国光电子与光通信领域的科研与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联系人:秦福立
手机:13520328766
电话:010-61509982/61507993-848
传真:010-61503404-816
公司邮件:
fiber.sales@bjwn.cn
个人邮箱:
shenlan6263@163.com
M S N :
fiber.sales@bjwn.cn
公司网站:
www.bjwn.cn
北京市通州区通州工业开发区西定福庄乙10号
重复定位精度、可靠性、产品一致性等方面为世界一流。
根源在于生产厂家多年所积累的丰富行业经验、先进的设计、完善的加工工艺及其严谨检测过程、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质量的保障:静态和动各项指标参数的出厂检测,热稳定性能检测,负荷测试)
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日本骏河精机还可以为您提供不同的成套系统设计,包含控制软件的设计与控制方案的技术支持服务,为您解决后顾之忧,更快更好的完成您的项目,为中国的光电行业添砖加瓦
1.国外FTTH发展现状
光纤通信在经历了2000年的高峰期和之后大约三年的萧条期之后,因FTTH的发展,迎来了行业的第二个春天。光纤通信网分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三级,FTTH隶属其中的接入网部分,在面对终端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中,FTTH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全面融合传统语音、数据、CATV、高清IPTV等几乎所有接入业务。
基于PON技术的FTTH已经被提出十年,并于2004年首先在日本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在韩国和北美开始大规模的部署,欧洲的部分国家也已启动FTTH建设。截至2007年9月底,日本的FTTH用户数已经达到1050万,成为仅次于ADSL的宽带接入技术,并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成为第一。FTTH在韩国的应用规模仅次于日本,截至2007年2月,用户数已经达到370万,普及率约为26%,预计到2010年普及率将超过70%。美国是当前FTTH建设的全球聚焦点,截至2007年9月底,用户数已达214万,较2006年增长112%。受网络开放政策的制约,欧洲对FTTH的反应一直很冷淡,截至2005年6月,欧盟18国仅有65万FTTB用户,覆盖了251万个家庭/建筑,但是在带宽需求的驱动下,也在近两年启动了FTTH的研究和部署,走在前列的是意大利、瑞典和法国等。
2.国内FTTH发展现状
国内的FTTH试点在2005年开始,烽火通信与武汉电信合作建设了中国第一个FTTH商用工程—武汉紫菘花园小区FTTH工程,到目前为止,FTTH试点工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这些试点工程仅限于高档小区和办公楼,用户数只有10多万。
影响国内FTTH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第一是成本因素,在国外部署FTTH,设备成本仅占25%左右,而人工成本占几乎一半;在国内部署FTTH,人工成本会少很多,采用成本和带宽折中的FTTB+LAN方案,每户的接入成本已经降到2000元,仍然远高于目前的ADSL接入。而目前最消耗带宽的P2P应用,并不能给网络运营商带来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推动FTTH的积极性。
第二是政策因素,FTTH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是带宽需求,而其中的杀手级应用是IPTV,由于国家对网络视频仍存在一些政策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带宽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产业协调问题,FTTH提供的宽带接入,最终是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其中被称为带宽杀手的IPTV业务,其版权属于广电系统,而位于信息产业链顶端的网络运营商,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不甘偏居网络业务的承载方,必然存在网络运营商与广电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问题。
虽然存在以上不利因素,国内运营商仍然在大力推动FTTH,因为:
第一,传统的语音业务已经充分发展,很难再有增长,宽带接入是固网运营商业务中的亮点,目前的ADSL对带宽的挖掘也似乎走到了尽头,而FTTH最有希望实现三网融合,产生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二,国际铜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光纤价格大幅下跌,已经降到80元/公里,“铜退光进”是大势所趋。
第三,目前的FTTH接入成本已经降到每户2000元,与早期的ADSL接入成本相仿,已经初步具备了大规模部署的基础,而规模效应又会促进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在成本与应用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中,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2007年8月,中国电信完成了对4万线EPON设备的集中采购;2007年11月8日,中国网通宣布将在未来3-5年内投资15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铜退光进”工程。预计到2008年底,国内FTTH用户将突破百万大关;到2010年,将产生井喷效应,进入大发展阶段
3.FTTH发展与PLC产业
全光通信网的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的带宽需求驱动FTTH的发展,而FTTH的发展又为新的网络业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网络信息流量迅速增长,促进城域网和接入网大发展。基于PLC技术的AWG,其传统应用领域是广域网(即长途网),为了满足FTTH引发的新一轮的带宽需求,AWG已经被引入到城域网建设中,在GPON和EPON之外,已有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对WDM-PON展开研究并推出相应产品线,其中的核心器件就是大通道数(32、40和48通道)的AWG器件。
从图1还可以看到,FTTH网络中的核心光器件是分路器,实现从局端到用户的1×N连接。日本早期的FTTH建设中,以1×16分路器为主;而EPON标准IEEE 802.3ah中规定的端口数为1×32,美国的FTTH建设,即以1×32端口为主;具有更高传输效率的GPON,其标准ITU-T G.984中规定的端口数为1×32和1×64,并在规划1×128端口数。
FTTH在全球的大发展,使基于PLC技术的AWG和分路器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图1. 全光通信网结构
4.国内PLC产业发展现状
基于PLC技术的光器件结构和封装形式如图2所示,其生产链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PLC芯片、光纤阵列和器件封装。
图2. PLC器件结构和封装形式
1)PLC芯片
AWG芯片主要以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制作,而分路器芯片可以在硅基二氧化硅波导或者玻璃波导上制作,后者因设备成本低和耦合损耗小的优点,占领了绝大部分分路器市场。
目前国内已有两条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工艺线,分别属于中科院北京半导体研究所和武汉光讯公司,后者的工艺线已经正常运转,对国内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些研究用途的PLC芯片代工服务,而其自主设计的AWG芯片也正在商品化过程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尚无产品化的AWG芯片推出,均为进口芯片进行封装。国外主要的AWG器件供应商有NTT Electronics、Hitachi Cable、NeoPhotonics、JDSU niphase、Ignis Photonyx、Avanex等公司。
对于玻璃波导,国内已有多家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其中浙江大学的王明华教授与南方通信集团进行合作,其研究的基于离子交换光波导的分路器最接近实用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也都是进口芯片进行封装。国外主要的分路器芯片供应商有法国Teem、韩国Wooriro、PPI和美国ANDevices等公司,前三家采用玻璃波导,后一家采用硅基二氧化硅波导,以色列ColorChip公司曾经供应基于玻璃波导的分路器芯片,后来开始自己封装,因此不再出售芯片。
2)光纤阵列
不同于PLC芯片,光纤阵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环节正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如日本公司出售的光纤阵列,很多都是由国内OEM工厂代工的,或者直接在国内设厂生产。国内的光纤阵列供应商有上海博创、深圳富创、东莞东源、中山波诺威、中山奥康、泰科光纤等公司。
光纤阵列中的关键技术有两个:高精度的V型槽和高可靠性的胶水。高精度的V型槽一般采用石英玻璃材料,通过机械精加工制作,能够自行生产V型槽的国内公司有深圳富创、东莞东源和浙江同星等公司,国外主要供应商有日本Hataken和AIDI等公司。武汉海博光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高精度的U型槽,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刻蚀工艺制作,在通道数较大时具有精度和成本优势。AWG和分路器中往往需要一个单通道的光纤阵列,深圳迈特诺公司开发了一种方形毛细管,使得单通道光纤阵列的制作如光纤头一样容易。用于光纤阵列的胶水应具有耐高温高湿特性,而且需要足够的硬度以便于光纤阵列的端面研磨,日本NTT-?AT公司针对光纤阵列的封装开发了系列胶水。
3)器件封装
与光纤阵列相比,PLC器件封装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也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其生产环节也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国内从事PLC器件封装的公司有上海博创、深圳富创、中山波诺威、中山奥康、东莞东源、东莞新科、武汉光讯、珠海隆宇、上海美弗信、无锡爱沃富等,另外,有不下10家公司正在筹备PLC器件封装项目。
PLC器件封装中的关键技术有两个:高精度的PLC自动对准系统和高可靠性的胶水。用于PLC器件对准的调节架,应具有六个调节维度,精度要求为亚微米级,日本骏河精机(Suruga)最早推出这种六维自动对准系统,加上用于功率监控的光源、功率计,用于监视的冷光源、CCD、监视器和用于封装的点胶机、UV光源等辅助设备,一套设备的投资约为人民币160万元。一套自动对准系统,以每日八小时计,月产能大约为500只。
图3. 久下精机的PLC器件自动对准系统
不同于传统光无源器件中胶水,用于PLC器件封装的胶水,存在于光纤阵列和PLC芯片之间的光路中,因此必须是膨胀系数和折射率均匹配较好的,而且具有很好的耐高温高湿特性,日本NTT?-AT公司也针对性的开发了系列胶水。
5.对国内PLC产业的一些思考
国内FTTH市场尚处于试点阶段,大规模的部署尚需时日,而国外市场对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除少数公司已经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多数国内厂商在PLC项目上还比较保守,仅仅停留在技术储备阶段,如收集相关技术资料,了解设备和原材料渠道,等等。整体来说,国内PLC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开发AWG芯片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一般公司难以承受,而武汉光讯现有一条4寸硅片的PLC工艺线,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开发出商品化的AWG芯片。分路器芯片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工艺经验,希望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多年的王明华教授和南方通信集团能够早日推出实用产品。
光纤阵列对胶水的工艺要求很高,而其中所用V型槽和胶水价格昂贵,使得工艺开发过程中的投入较大,这也是很多公司外购光纤阵列而优先上马PLC器件封装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多数国内公司仍然是外购光纤阵列以进行器件封装,或者进口日本的V型槽以制作光纤阵列。武汉海博自主开发的U型槽已经证明具有很好的精度,以U型槽制作的光纤阵列也已接近实用化,技术一旦突破,将大幅降低光纤阵列的成本,并为PLC器件封装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
PLC器件封装的设备投入也非常大,如果芯片和光纤阵列均外购,则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这也是很多国内厂商在PLC项目上踯躅不前的原因之一。但是,为了面对两年后的国内FTTH市场(将远超日本和美国市场),技术储备是必须的。这些厂商可以采取折中方案,如购买高精度的手动调节架以进行工艺摸索和可靠性试验,待市场到来时再购置自动对准系统。
对于光纤阵列和PLC器件封装中所用胶水,在开发初期,最好采用NTT-AT公司提供的成熟产品,待工艺摸索成熟,再考虑试用其他胶水以降低成本。实际上,国外其他几家胶水供应商也已开始此类胶水的开发,一旦成功,国内PLC产业将受益不少。
更新一下信息[s:5][s:5]
还需要大家多多支持
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需要大家的支持啊

大家都很积极啊

周末愉快
中国加油!奥运加油!

深圳光博会,我们的展位为A030 ,欢迎大家光临指导哦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啊

我也来看看骏河产品,资料比较齐全啊

我们公司将参加11.25-11.27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光电产业博览会IL0PE2008”展位号是三号馆3201-3203.欢迎广大老师届时光临指导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六号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祝工作愉快,事业有成!
通 知
各会员单位:
为展示我国激光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发展,加强信息交流,推动我国激光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进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激光及光电子产品展览会期间,北京光学学会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激光分会、北京光机电一体化协会、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合作,于11月26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联合主办“第五届北京激光高峰论坛”, 会期半天。组委会非常荣幸地邀请我国著名光学家、两院资深院士王大珩老先生任本届高峰论坛的名誉主席,著名电子光学专家周立伟院士任论坛主席;著名激光专家邓树森等及国外知名企业的代表,就中国激光产业与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等进行交流。现就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会议名称:第五届北京激光高峰论坛
主办单位:北京光学学会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激光分会
北京光机电一体化协会 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
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 北京华港展览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固安工业园区 东莞粤铭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
上海激光学会 天津激光学会 天津光学学会
山东激光学会 山西光学学会 湖北激光学会
论坛名誉主席及组织机构:
•论坛名誉主席:王大珩院士
•论坛主席:周立伟院士
•主席团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邓树森、徐树彬、戚康男、高谦、刘平、栾贵时、管小康、朱建强、闵大勇、孙文、陈海滨、张伟、苏华、张桂华、蔡恒源、郑权、龚旗煌、刘永桢、王 建、郭少陵、张育川、陈念江、盛英泰。
•秘书长:刘宝胜
论坛时间、地点:
时间: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上午9:00-11:40
地点: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楼二层201会议室
论坛交流内容:
1、《中国激光产业与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顾问邓树森研究员
2、《工业、医学及科研用紧凑型超快激光器》
――奥地利High Q公司 副总裁Heinz Huber博士
3、《光纤激光器及其应用》
――武汉华工激光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阎大鹏博士
4、《工业首创飞秒激光器及其超薄玻璃切块技术在内的多种应用》
―― 日本CyberLaser公司经理住吉哲实博士
5、《大功率皮秒激光器及其关键技术》
――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丰博士
(上述报告如有变化以当日安排为准)
注意事项:
•出席激光高峰论坛的会员单位代表请填写会议回执,务必在11月21日前用电子邮件或发传真至论坛组委会办公室,本届论坛不收会务费,凭会议通知免费提供工作午餐。
•出席激光高峰论坛的大专院校师生代表请填写会议回执,按所在院校集体领取就餐券免费享用午餐。
第五届北京高峰论坛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刘宝胜 手机:13681298648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邮编:100010)
电话:(010)84024561 84024565 传真:(010)84024561 64016627
北京激光高峰论坛组委会
(代章)
2008年11月14日
参加给我联系哦
shenlan6263@163.com
哈哈 是朋友的转发
规矩太多了 跑题了啊
平面波导型和熔融拉锥型光分路器
随着通讯市场新增值业务如可视电话、IPTV、网络游戏等的不断推出,用户对带宽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以铜缆为主的XDSL网络已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光进铜退已是大势所趋,特别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韩国等已将光纤到户 (FTTH)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鼓励发展。无源光网络(PON)已经成为各国FTTH的首选接入方案。
光分路器(splitter)作为连接光线路终端(OLT)和光网络单元(ONU)的核心光器件,其质量性能成为网络是否可靠安全的最关键器件之一。
目前,光分路器主要有平面光波导技术和熔融拉锥技术两种,熔融拉锥技术又可以分为一次熔锥光分路器和多个1×2串接式光分路器。三种结构的原理图见图1。
下面对二种产品技术作简要介绍
㈠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PLC Splitter)
此种器件内部由一个光分路器芯片和两端的光纤阵列耦合组成。芯片采用半导体工艺在石英基底上生长制作一层分光波导,芯片有一个输入端和N个输出端波导。然后在芯片两端分别耦合输入输出光纤阵列,封上外壳,组成一个有一个输入和N个输出光纤的光分路器。(见图2a、图2b)
根据用户需要,可以将输入输出为裸光纤的器件,封装在各式封装盒中,输入输出光纤用松套管保护,并可以外接各种连接器。(见图2c)
该技术由于采用半导体技术,工艺稳定性、一致性好,损耗与光波长不相关,通道均匀性好,结构紧凑体积小,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成熟,已经被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多数国家指定采用技术。常用的光分路器有1×N和2×N(N=4,8,16,32,64)
㈡熔融拉锥光纤分路器(FBT Splitter)
熔融拉锥技术是将两根或多根光纤捆在一起,然后在拉锥机上熔融拉伸,拉伸过程中监控各路光纤耦合分光比,分光比达到要求后结束熔融拉伸,其中一端保留一根光纤(其余剪掉)作为输入端,另一端则作多路输出端。图3是两根光纤熔融拉伸后光纤模场截面示意图。
一次拉锥技术是将多根光纤捆在一起(见图1b),在特制的拉锥机上同时熔融拉伸,并实时监控各路光纤的损耗。目前成熟的一次拉锥工艺已能一次1×4以下器件。实验室有1×8的记录,但批量生产工艺还未成熟。目前国外FTTH工程中,低分路光分路器(1×4以下)常采用一次拉锥技术器件。(图4a为1×2实物图)
串接式熔锥1×N分路器件都是由(N-1)个1×2拉锥单元串联熔接一个封装盒内(图1C为原理图,图4b为1×8封装盒内实物图片)。由于单元之间光纤需要熔接,而光纤需要有最小弯曲半径,通常体积会较大,例如:1×8光分路器由7个1×2单元熔接而成,封装尺寸通常为100×80×9mm。
两种器件性能的比较
1、工作波长
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对工作波长不敏感,也就是说不同波长的光其插入损耗很接近,通常工作波长达到1260~1650nm,覆盖了现阶段各种PON标准所需要的所有可能使用的波长以及各种测试监控设备所需要的波。
拉锥型光分路器,由于拉锥过程产生的光纤模场的变化,需要根据需要调整工艺监控工作窗口,根据需要可将工作波长调整到1310nm,1490nm,1550nm等工作波长(俗称工作窗口)。通常单窗口和双窗口的器件工艺控制较成熟,三窗口工艺较复杂。工艺控制不好的情况下,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和温度的不断变化,插入损耗会发生变化。
2、分光均匀性
平面波导器件的分光比由设计掩膜版时决定的。目前常用的器件分光比都是均匀的。由于半导体工艺的一致性高,器件通道的均匀性非常好。可以保证输出光的大小一致性好。
拉锥型分路器的分光比可根据需要现场控制,如果要求1×N均分器件,则用N-1个均分1×2组合而成。因为每个1×2器件不可能做到完全均分,所以串接而成的1×N器件最终的各通道输出光不均匀性被乘积放大,级数越多,均匀性越差。如果要求均匀性好,需要经过精确计算配对。
拉锥型分路器分光比可变是此器件的最大优势。有时,由于用户数量和距离的不一致性,需要对不同线路的光功率进行分配,需要不同分光比的器件,由于平面波导器件不能随时变化分光比,只能采用拉锥型分路器。
图5中,是两种1×8器件用1270~1600nm宽带光源扫描测试的插入损耗,浅色的PLC器件,深色的是拉锥型分路器,其中每一条曲线是某一通道的插入损耗扫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LC的8个通道的损耗随着波长的变化很小,通道的均匀性也很好;拉锥型的分路器随着波长的变化损耗变化很大,只要1310和1490附近损耗较小,同时,图5,1×8 PLC与FBT测试比较均匀性较差。
3、温度相关性TDL(Temperature Dependent Loss)
平面波导器件工作温度在-40~+85℃,插入损耗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量较小;拉锥型分路器通常工作温度在-5~+75℃,插入损耗随温度变化的变化较大,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10℃),插入损耗不稳定。
我们测试1×8PLC Splitter从-40~+85℃插入损耗变化量在±0.25dB,从-5~+75℃插入损耗的变化量约±0.15dB
1×8FBT Splitter从-5~+75℃插入损耗的变化量约±0.45dB
4、偏振相关损耗PDL(Polarisation Dependent Loss )
PLC偏振相关损耗很小,1×32以下通常在0.1~0.2dB。1×2FBT PDL在0.15dB左右,随着串接的器件越多,PDL也会叠加,1×8的将近0.45dB左右。
5、体积
PLC的器件体积很小,博创1×32的器件体积50×7×4mm,多分路拉锥的器件由于需要多个器件熔接,光纤弯曲要求最小直径>30mm,通常1×8器件直径在100×80×9mm。
在实验室测试时体积一般不会成为主要问题,但在大规模组网时,考虑到集成布网的空间,体积显得非常重要。
6、成本
PLC的主要成本主要是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芯片和光纤阵列)。该器件的生产设备昂贵,但这是一次性投入,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量越大,通道数越多,平均分摊到每个通道的成本越低。
拉锥器件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和合格率成本。原材料成本很低(石英基板, 光纤, 热缩管, 不锈钢管等),低分路器的成本很低,高分路器件成品率较低,高分路器件成本较高。
按目前的生产成本,PLC与三窗口拉锥分路器相比,1×8是临界点,1×16以上PLC性价比明显占优,1×4以下拉锥型分路器性价比占优。
7、可靠性
无源光网络(PON)比有源光网络(AON)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无源光网络除局端和用户端外,中间线路全部是无源设备,可靠性好,运营维护成本低。
㈠平面波导器件与拉锥型分路器比较,其可靠性占有明显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1)故障点不一样:平面波导器件理论上只在芯片和两个光纤阵列之间有两个交接面存在故障点,而1×N拉锥型分路器有2N-3个故障点(N-1个单元,N-2个熔接点)。故障点的增多,可靠性就会降低。
如下图6,1×8两种器件比较。1×8拉锥器件有13个故障点,PLC器件只有两个。
㈡分光比是否变化:平面波导器件分光比由芯片决定,芯片本身不会变,同时芯片与光纤阵列耦合面是面接触,面接触很稳定,不会发生位移。博创科技到2007年已出货20多万只各类型号器件,未发生一只分光比变化超标。拉锥型光分路器工艺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分光比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
拉锥型分路器由于节点多,光纤拉伸过程中容易发生划痕等微观缺陷,因此,其抗机械冲击、机械振动性能较差。使用时不能剧烈撞击或跌落。
总结
综上所述,平面波导和拉锥型两种光分路器各有优缺点,拉锥型器件由于产品生产历史长,工艺比较普及,设备成本较低。在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低分路情况下其技术指标与平面波导型相差不明显。因此,低分路(1×4以下)有明显优势。在高分路情况下,由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加上技术指标均匀性较差,工作波长限制,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明显劣势。
平面波导光分路器由于生产设备较贵,工艺技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成本相对较贵。由于芯片制作具体大批量、规模化特点,器件的成本摊薄到每路成本,多分路器件的成本相对低,低分路相对较高。产品性能、可靠性方面,平面波导分路器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在市场上拉锥型分路器供应商比较多,如果按照Telecordia标准严格进行各种老化等工艺,成本比较高。但现在有很多公司只有一台拉锥机,没有试验老化设备,更没有净化车间等硬件条件,用的材料也是低质品,成本很低。这些产品主要有以下问题:分光比不稳定,时间长了会发生劣化;撞冲击能力差,拉锥单元内光纤易断;耐高低温能力差,经过冷热变化,会发生断纤等现象。
随着使用PON技术的FTTH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光分路器用量迅速膨胀,PLC Splitter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产量的急剧扩大,其成本也快速下降,其性价比已明显优于拉锥型分路器。美国、韩国、欧洲法国等国均指定使用PLC产品,日本考虑成本因素规定1×4及以下采用拉锥型(一次拉锥产品),1×8以上产品全部使用PLC。
在器件选择方面,我们建议如下:
根据使用需要,如果只是单波长传输,或双波长传输,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选用拉锥器件,如果是PON技术的宽带传输,考虑到以后的扩容和监控需要,优先选用平面波导器件。
低分路器件(1×4以下)可以选用拉锥器件,高分路器件(1×8以上)优先选用平面波导器件。
分析: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
和很多行业一样,光通信也在金融风暴下谈论如何过冬,不同的是,光通信的冬天由来已久。那么这次金融风暴会给光通信雪上加霜吗?笔者认为结果恰恰相反,光通信会在这次金融风暴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首先,运营商重组对光通信的推动力度并没有受金融风暴影响而减弱。三大运营商重组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全业务竞争打下基础,在网络建设、改造和升级上,下了很大血本,而这些与建设相关的投资,相当一部分投给了光通信产品。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热火朝天的FTTx建设中看出,在去年还是零星小雨的FTTx今年已经迅速突破400万线;不仅如此,FTTx的建设商也在逐渐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向中国移动延伸,目前以FTTx为代表的光进铜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此外,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投入也会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其次,光通信在蛰伏期练就的“内功”正在逐渐发挥本领。全业务下,运营商已经不再只是靠网络规模和行业垄断取胜,更多时候需要靠完美的用户体验去赢得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完美的用户体验需要智能、大容量的光网络做支撑,光通信早在金融风暴前就准备好了。新一代光通信技术xPON、40G、PTN等都已经过了蛰伏期,顺利投入到运营商用,这些技术在为光通信正名的同时,也给运营商提高了ARPU值,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最后,光通信在电信网络里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单一管道角色正在向重要主导技术过渡。其实,摆脱管道角色一直是光通信努力的方向,只要此角色不变,光通信就难以称已经度过冬天。目前的情况下,光网络逐步向用户端推进,光网络已经渗透到了运营商的网络最边缘,北京奥运会的传输网已经是ASON智能光网络的一次很好的应用案例。相信,这只是光通信的智能化趋势的一个开端。
如果您有什么需要或者问题,可以直接与我联系,希望能对您的科研开发带来一些帮助,我的联系方法是:
手机: 13520328766
电话: 010-62981938-28
传真:010-62981940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四街一号院一号楼
邮政编码:100085
邮件地址:
shenlan6263@163.com
2009年光纤光缆市场将继续见好
受国家拉动内需,运营商兴建网络影响,2009年国内光纤光缆市场仍就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企业需避免金融危机下的价格战。
2005年以来,随着各国网络建设由核心层逐步向接入层转变,全球光纤光缆市场逐步走出低迷,特别是FTTx技术获得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的青睐,使全球光纤光缆市场需求逐年稳步提高。2008年虽然全球金融风暴致使多国经济指标下降,但据相关国际权威统计机构分析:全球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各国重视信息化建设,力推FTTx,致使全年销售总量约为15900万芯公里比2007年13081万芯公里,增长22%,其发展势图明显增强、光纤光缆需求火爆。
2008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困扰,国内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而次贷危机的爆发,让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雪上加霜,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国家出台了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无疑为中国企业特别是电信业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G牌照的发放,以及国内PON技术的成熟和建设成本得到降低,大中城市将越来越多地上马FTTx工程,为国内电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8年国内各大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已明确提出“全IP、全业务”,致使FTTx、3G已成热门产业。2008年全年FTTx的集采量达到400万线以上,按照每户光纤长度500m(1∶32分光),全年需求量在200万芯公里左右。另外,未来几年中国市场FTTx用户必将出现井喷式发展,2012年中国FTTx用户有望突破5000万户;根据光纤光缆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3G未来5年将带动光纤需求年增长18%-24%。面对新的机遇,国内主要光纤光缆产家已经做好相应准备提高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国内光纤销量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60%;2008年由于受电信重组的影响,虽然比2007年增幅小很多,只有15%,但是光纤销量仍达4329万芯公里。随着电信重组的完成,新的一轮基础建设必将启动,这必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光纤光缆行业也将顺势而上。
随着电信业务发展和革新,中国各类通信用户也在持续增长(包括移动用户、固网用户、互联网用户)3G的大规模启动、FTTx的深入进行都将推动国内光纤光缆的市场需求。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必将直接或间接地扶持电信产业,因此,国内光纤光缆市场在2009年仍将保持发展态势。
分析: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
和很多行业一样,光通信也在金融风暴下谈论如何过冬,不同的是,光通信的冬天由来已久。那么这次金融风暴会给光通信雪上加霜吗?笔者认为结果恰恰相反,光通信会在这次金融风暴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首先,运营商重组对光通信的推动力度并没有受金融风暴影响而减弱。三大运营商重组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全业务竞争打下基础,在网络建设、改造和升级上,下了很大血本,而这些与建设相关的投资,相当一部分投给了光通信产品。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热火朝天的FTTx建设中看出,在去年还是零星小雨的FTTx今年已经迅速突破400万线;不仅如此,FTTx的建设商也在逐渐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向中国移动延伸,目前以FTTx为代表的光进铜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此外,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投入也会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其次,光通信在蛰伏期练就的“内功”正在逐渐发挥本领。全业务下,运营商已经不再只是靠网络规模和行业垄断取胜,更多时候需要靠完美的用户体验去赢得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完美的用户体验需要智能、大容量的光网络做支撑,光通信早在金融风暴前就准备好了。新一代光通信技术xPON、40G、PTN等都已经过了蛰伏期,顺利投入到运营商用,这些技术在为光通信正名的同时,也给运营商提高了ARPU值,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最后,光通信在电信网络里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单一管道角色正在向重要主导技术过渡。其实,摆脱管道角色一直是光通信努力的方向,只要此角色不变,光通信就难以称已经度过冬天。目前的情况下,光网络逐步向用户端推进,光网络已经渗透到了运营商的网络最边缘,北京奥运会的传输网已经是ASON智能光网络的一次很好的应用案例。相信,这只是光通信的智能化趋势的一个开端。
平面波导型和熔融拉锥型光分路器
随着通讯市场新增值业务如可视电话、IPTV、网络游戏等的不断推出,用户对带宽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以铜缆为主的XDSL网络已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光进铜退已是大势所趋,特别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韩国等已将光纤到户 (FTTH)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鼓励发展。无源光网络(PON)已经成为各国FTTH的首选接入方案。
光分路器(splitter)作为连接光线路终端(OLT)和光网络单元(ONU)的核心光器件,其质量性能成为网络是否可靠安全的最关键器件之一。
目前,光分路器主要有平面光波导技术和熔融拉锥技术两种,熔融拉锥技术又可以分为一次熔锥光分路器和多个1×2串接式光分路器。三种结构的原理图见图1。
下面对二种产品技术作简要介绍
㈠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PLC Splitter)
此种器件内部由一个光分路器芯片和两端的光纤阵列耦合组成。芯片采用半导体工艺在石英基底上生长制作一层分光波导,芯片有一个输入端和N个输出端波导。然后在芯片两端分别耦合输入输出光纤阵列,封上外壳,组成一个有一个输入和N个输出光纤的光分路器。(见图2a、图2b)
根据用户需要,可以将输入输出为裸光纤的器件,封装在各式封装盒中,输入输出光纤用松套管保护,并可以外接各种连接器。(见图2c)
该技术由于采用半导体技术,工艺稳定性、一致性好,损耗与光波长不相关,通道均匀性好,结构紧凑体积小,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成熟,已经被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多数国家指定采用技术。常用的光分路器有1×N和2×N(N=4,8,16,32,64)
㈡熔融拉锥光纤分路器(FBT Splitter)
熔融拉锥技术是将两根或多根光纤捆在一起,然后在拉锥机上熔融拉伸,拉伸过程中监控各路光纤耦合分光比,分光比达到要求后结束熔融拉伸,其中一端保留一根光纤(其余剪掉)作为输入端,另一端则作多路输出端。图3是两根光纤熔融拉伸后光纤模场截面示意图。
一次拉锥技术是将多根光纤捆在一起(见图1b),在特制的拉锥机上同时熔融拉伸,并实时监控各路光纤的损耗。目前成熟的一次拉锥工艺已能一次1×4以下器件。实验室有1×8的记录,但批量生产工艺还未成熟。目前国外FTTH工程中,低分路光分路器(1×4以下)常采用一次拉锥技术器件。(图4a为1×2实物图)
串接式熔锥1×N分路器件都是由(N-1)个1×2拉锥单元串联熔接一个封装盒内(图1C为原理图,图4b为1×8封装盒内实物图片)。由于单元之间光纤需要熔接,而光纤需要有最小弯曲半径,通常体积会较大,例如:1×8光分路器由7个1×2单元熔接而成,封装尺寸通常为100×80×9mm。
两种器件性能的比较
1、工作波长
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对工作波长不敏感,也就是说不同波长的光其插入损耗很接近,通常工作波长达到1260~1650nm,覆盖了现阶段各种PON标准所需要的所有可能使用的波长以及各种测试监控设备所需要的波。
拉锥型光分路器,由于拉锥过程产生的光纤模场的变化,需要根据需要调整工艺监控工作窗口,根据需要可将工作波长调整到1310nm,1490nm,1550nm等工作波长(俗称工作窗口)。通常单窗口和双窗口的器件工艺控制较成熟,三窗口工艺较复杂。工艺控制不好的情况下,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和温度的不断变化,插入损耗会发生变化。
2、分光均匀性
平面波导器件的分光比由设计掩膜版时决定的。目前常用的器件分光比都是均匀的。由于半导体工艺的一致性高,器件通道的均匀性非常好。可以保证输出光的大小一致性好。
拉锥型分路器的分光比可根据需要现场控制,如果要求1×N均分器件,则用N-1个均分1×2组合而成。因为每个1×2器件不可能做到完全均分,所以串接而成的1×N器件最终的各通道输出光不均匀性被乘积放大,级数越多,均匀性越差。如果要求均匀性好,需要经过精确计算配对。
拉锥型分路器分光比可变是此器件的最大优势。有时,由于用户数量和距离的不一致性,需要对不同线路的光功率进行分配,需要不同分光比的器件,由于平面波导器件不能随时变化分光比,只能采用拉锥型分路器。
图5中,是两种1×8器件用1270~1600nm宽带光源扫描测试的插入损耗,浅色的PLC器件,深色的是拉锥型分路器,其中每一条曲线是某一通道的插入损耗扫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LC的8个通道的损耗随着波长的变化很小,通道的均匀性也很好;拉锥型的分路器随着波长的变化损耗变化很大,只要1310和1490附近损耗较小,同时,图5,1×8 PLC与FBT测试比较均匀性较差。
3、温度相关性TDL(Temperature Dependent Loss)
平面波导器件工作温度在-40~+85℃,插入损耗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量较小;拉锥型分路器通常工作温度在-5~+75℃,插入损耗随温度变化的变化较大,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10℃),插入损耗不稳定。
我们测试1×8PLC Splitter从-40~+85℃插入损耗变化量在±0.25dB,从-5~+75℃插入损耗的变化量约±0.15dB
1×8FBT Splitter从-5~+75℃插入损耗的变化量约±0.45dB
4、偏振相关损耗PDL(Polarisation Dependent Loss )
PLC偏振相关损耗很小,1×32以下通常在0.1~0.2dB。1×2FBT PDL在0.15dB左右,随着串接的器件越多,PDL也会叠加,1×8的将近0.45dB左右。
5、体积
PLC的器件体积很小,博创1×32的器件体积50×7×4mm,多分路拉锥的器件由于需要多个器件熔接,光纤弯曲要求最小直径>30mm,通常1×8器件直径在100×80×9mm。
在实验室测试时体积一般不会成为主要问题,但在大规模组网时,考虑到集成布网的空间,体积显得非常重要。
6、成本
PLC的主要成本主要是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芯片和光纤阵列)。该器件的生产设备昂贵,但这是一次性投入,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量越大,通道数越多,平均分摊到每个通道的成本越低。
拉锥器件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和合格率成本。原材料成本很低(石英基板, 光纤, 热缩管, 不锈钢管等),低分路器的成本很低,高分路器件成品率较低,高分路器件成本较高。
按目前的生产成本,PLC与三窗口拉锥分路器相比,1×8是临界点,1×16以上PLC性价比明显占优,1×4以下拉锥型分路器性价比占优。
7、可靠性
无源光网络(PON)比有源光网络(AON)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无源光网络除局端和用户端外,中间线路全部是无源设备,可靠性好,运营维护成本低。
㈠平面波导器件与拉锥型分路器比较,其可靠性占有明显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1)故障点不一样:平面波导器件理论上只在芯片和两个光纤阵列之间有两个交接面存在故障点,而1×N拉锥型分路器有2N-3个故障点(N-1个单元,N-2个熔接点)。故障点的增多,可靠性就会降低。
如下图6,1×8两种器件比较。1×8拉锥器件有13个故障点,PLC器件只有两个。
㈡分光比是否变化:平面波导器件分光比由芯片决定,芯片本身不会变,同时芯片与光纤阵列耦合面是面接触,面接触很稳定,不会发生位移。博创科技到2007年已出货20多万只各类型号器件,未发生一只分光比变化超标。拉锥型光分路器工艺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分光比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
拉锥型分路器由于节点多,光纤拉伸过程中容易发生划痕等微观缺陷,因此,其抗机械冲击、机械振动性能较差。使用时不能剧烈撞击或跌落。
总结
综上所述,平面波导和拉锥型两种光分路器各有优缺点,拉锥型器件由于产品生产历史长,工艺比较普及,设备成本较低。在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低分路情况下其技术指标与平面波导型相差不明显。因此,低分路(1×4以下)有明显优势。在高分路情况下,由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加上技术指标均匀性较差,工作波长限制,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明显劣势。
平面波导光分路器由于生产设备较贵,工艺技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成本相对较贵。由于芯片制作具体大批量、规模化特点,器件的成本摊薄到每路成本,多分路器件的成本相对低,低分路相对较高。产品性能、可靠性方面,平面波导分路器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在市场上拉锥型分路器供应商比较多,如果按照Telecordia标准严格进行各种老化等工艺,成本比较高。但现在有很多公司只有一台拉锥机,没有试验老化设备,更没有净化车间等硬件条件,用的材料也是低质品,成本很低。这些产品主要有以下问题:分光比不稳定,时间长了会发生劣化;撞冲击能力差,拉锥单元内光纤易断;耐高低温能力差,经过冷热变化,会发生断纤等现象。
随着使用PON技术的FTTH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光分路器用量迅速膨胀,PLC Splitter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产量的急剧扩大,其成本也快速下降,其性价比已明显优于拉锥型分路器。美国、韩国、欧洲法国等国均指定使用PLC产品,日本考虑成本因素规定1×4及以下采用拉锥型(一次拉锥产品),1×8以上产品全部使用PLC。
在器件选择方面,我们建议如下:
根据使用需要,如果只是单波长传输,或双波长传输,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选用拉锥器件,如果是PON技术的宽带传输,考虑到以后的扩容和监控需要,优先选用平面波导器件。
低分路器件(1×4以下)可以选用拉锥器件,高分路器件(1×8以上)优先选用平面波导器件。
国外FTTH发展现状
光纤通信在经历了2000年的高峰期和之后大约三年的萧条期之后,因FTTH的发展,迎来了行业的第二个春天。光纤通信网分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三级,FTTH隶属其中的接入网部分,在面对终端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中,FTTH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全面融合传统语音、数据、CATV、高清IPTV等几乎所有接入业务。
基于PON技术的FTTH已经被提出十年,并于2004年首先在日本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在韩国和北美开始大规模的部署,欧洲的部分国家也已启动FTTH建设。截至2007年9月底,日本的FTTH用户数已经达到1050万,成为仅次于ADSL的宽带接入技术,并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成为第一。FTTH在韩国的应用规模仅次于日本,截至2007年2月,用户数已经达到370万,普及率约为26%,预计到2010年普及率将超过70%。美国是当前FTTH建设的全球聚焦点,截至2007年9月底,用户数已达214万,较2006年增长112%。受网络开放政策的制约,欧洲对FTTH的反应一直很冷淡,截至2005年6月,欧盟18国仅有65万FTTB用户,覆盖了251万个家庭/建筑,但是在带宽需求的驱动下,也在近两年启动了FTTH的研究和部署,走在前列的是意大利、瑞典和法国等。
2.国内FTTH发展现状
国内的FTTH试点在2005年开始,烽火通信与武汉电信合作建设了中国第一个FTTH商用工程—武汉紫菘花园小区FTTH工程,到目前为止,FTTH试点工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这些试点工程仅限于高档小区和办公楼,用户数只有10多万。
影响国内FTTH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第一是成本因素,在国外部署FTTH,设备成本仅占25%左右,而人工成本占几乎一半;在国内部署FTTH,人工成本会少很多,采用成本和带宽折中的FTTB+LAN方案,每户的接入成本已经降到2000元,仍然远高于目前的ADSL接入。而目前最消耗带宽的P2P应用,并不能给网络运营商带来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推动FTTH的积极性。
第二是政策因素,FTTH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是带宽需求,而其中的杀手级应用是IPTV,由于国家对网络视频仍存在一些政策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带宽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产业协调问题,FTTH提供的宽带接入,最终是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其中被称为带宽杀手的IPTV业务,其版权属于广电系统,而位于信息产业链顶端的网络运营商,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不甘偏居网络业务的承载方,必然存在网络运营商与广电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问题。
虽然存在以上不利因素,国内运营商仍然在大力推动FTTH,因为:
第一,传统的语音业务已经充分发展,很难再有增长,宽带接入是固网运营商业务中的亮点,目前的ADSL对带宽的挖掘也似乎走到了尽头,而FTTH最有希望实现三网融合,产生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二,国际铜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光纤价格大幅下跌,已经降到80元/公里,“铜退光进”是大势所趋。
第三,目前的FTTH接入成本已经降到每户2000元,与早期的ADSL接入成本相仿,已经初步具备了大规模部署的基础,而规模效应又会促进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在成本与应用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中,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2007年8月,中国电信完成了对4万线EPON设备的集中采购;2007年11月8日,中国网通宣布将在未来3-5年内投资150亿元进行大规模的“铜退光进”工程。预计到2008年底,国内FTTH用户将突破百万大关;到2010年,将产生井喷效应,进入大发展阶段
3.FTTH发展与PLC产业
全光通信网的结构如图1所示,用户的带宽需求驱动FTTH的发展,而FTTH的发展又为新的网络业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网络信息流量迅速增长,促进城域网和接入网大发展。基于PLC技术的AWG,其传统应用领域是广域网(即长途网),为了满足FTTH引发的新一轮的带宽需求,AWG已经被引入到城域网建设中,在GPON和EPON之外,已有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对WDM-PON展开研究并推出相应产品线,其中的核心器件就是大通道数(32、40和48通道)的AWG器件。
从图1还可以看到,FTTH网络中的核心光器件是分路器,实现从局端到用户的1×N连接。日本早期的FTTH建设中,以1×16分路器为主;而EPON标准IEEE 802.3ah中规定的端口数为1×32,美国的FTTH建设,即以1×32端口为主;具有更高传输效率的GPON,其标准ITU-T G.984中规定的端口数为1×32和1×64,并在规划1×128端口数。
FTTH在全球的大发展,使基于PLC技术的AWG和分路器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图1. 全光通信网结构
4.国内PLC产业发展现状
基于PLC技术的光器件结构和封装形式如图2所示,其生产链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PLC芯片、光纤阵列和器件封装。
图2. PLC器件结构和封装形式
1)PLC芯片
AWG芯片主要以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制作,而分路器芯片可以在硅基二氧化硅波导或者玻璃波导上制作,后者因设备成本低和耦合损耗小的优点,占领了绝大部分分路器市场。
目前国内已有两条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工艺线,分别属于中科院北京半导体研究所和武汉光讯公司,后者的工艺线已经正常运转,对国内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些研究用途的PLC芯片代工服务,而其自主设计的AWG芯片也正在商品化过程中。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尚无产品化的AWG芯片推出,均为进口芯片进行封装。国外主要的AWG器件供应商有NTT Electronics、Hitachi Cable、NeoPhotonics、JDSU niphase、Ignis Photonyx、Avanex等公司。
对于玻璃波导,国内已有多家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其中浙江大学的王明华教授与南方通信集团进行合作,其研究的基于离子交换光波导的分路器最接近实用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也都是进口芯片进行封装。国外主要的分路器芯片供应商有法国Teem、韩国Wooriro、PPI和美国ANDevices等公司,前三家采用玻璃波导,后一家采用硅基二氧化硅波导,以色列ColorChip公司曾经供应基于玻璃波导的分路器芯片,后来开始自己封装,因此不再出售芯片。
2)光纤阵列
不同于PLC芯片,光纤阵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环节正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如日本公司出售的光纤阵列,很多都是由国内OEM工厂代工的,或者直接在国内设厂生产。国内的光纤阵列供应商有上海博创、深圳富创、东莞东源、中山波诺威、中山奥康、泰科光纤等公司。
光纤阵列中的关键技术有两个:高精度的V型槽和高可靠性的胶水。高精度的V型槽一般采用石英玻璃材料,通过机械精加工制作,能够自行生产V型槽的国内公司有深圳富创、东莞东源和浙江同星等公司,国外主要供应商有日本Hataken和AIDI等公司。武汉海博光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高精度的U型槽,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刻蚀工艺制作,在通道数较大时具有精度和成本优势。AWG和分路器中往往需要一个单通道的光纤阵列,深圳迈特诺公司开发了一种方形毛细管,使得单通道光纤阵列的制作如光纤头一样容易。用于光纤阵列的胶水应具有耐高温高湿特性,而且需要足够的硬度以便于光纤阵列的端面研磨,日本NTT公司针对光纤阵列的封装开发了系列胶水。
3)器件封装
与光纤阵列相比,PLC器件封装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也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其生产环节也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国内从事PLC器件封装的公司有上海博创、深圳富创、中山波诺威、中山奥康、东莞东源、东莞新科、武汉光讯、珠海隆宇、上海美弗信、无锡爱沃富等,另外,有不下10家公司正在筹备PLC器件封装项目。
PLC器件封装中的关键技术有两个:高精度的PLC自动对准系统和高可靠性的胶水。用于PLC器件对准的调节架,应具有六个调节维度,精度要求为亚微米级,日本骏河精机(Suruga)最早推出这种六维自动对准系统,加上用于功率监控的光源、功率计,用于监视的冷光源、CCD、监视器和用于封装的点胶机、UV光源等辅助设备,一套设备的投资约为人民币150万元。一套自动对准系统,以每日八小时计,月产能大约为500只。
不同于传统光无源器件中胶水,用于PLC器件封装的胶水,存在于光纤阵列和PLC芯片之间的光路中,因此必须是膨胀系数和折射率均匹配较好的,而且具有很好的耐高温高湿特性,日本NTT-AT公司也针对性的开发了系列胶水。
5.对国内PLC产业的一些思考
国内FTTH市场尚处于试点阶段,大规模的部署尚需时日,而国外市场对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除少数公司已经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多数国内厂商在PLC项目上还比较保守,仅仅停留在技术储备阶段,如收集相关技术资料,了解设备和原材料渠道,等等。整体来说,国内PLC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开发AWG芯片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一般公司难以承受,而武汉光讯现有一条4寸硅片的PLC工艺线,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开发出商品化的AWG芯片。分路器芯片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工艺经验,希望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多年的王明华教授和南方通信集团能够早日推出实用产品。
光纤阵列对胶水的工艺要求很高,而其中所用V型槽和胶水价格昂贵,使得工艺开发过程中的投入较大,这也是很多公司外购光纤阵列而优先上马PLC器件封装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多数国内公司仍然是外购光纤阵列以进行器件封装,或者进口日本的V型槽以制作光纤阵列。武汉海博自主开发的U型槽已经证明具有很好的精度,以U型槽制作的光纤阵列也已接近实用化,技术一旦突破,将大幅降低光纤阵列的成本,并为PLC器件封装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
PLC器件封装的设备投入也非常大,如果芯片和光纤阵列均外购,则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这也是很多国内厂商在PLC项目上踯躅不前的原因之一。但是,为了面对两年后的国内FTTH市场(将远超日本和美国市场),技术储备是必须的。这些厂商可以采取折中方案,如购买高精度的手动调节架以进行工艺摸索和可靠性试验,待市场到来时再购置自动对准系统。
对于光纤阵列和PLC器件封装中所用胶水,在开发初期,最好采用NTT-AT公司提供的成熟产品,待工艺摸索成熟,再考虑试用其他胶水以降低成本。实际上,国外其他几家胶水供应商也已开始此类胶水的开发,一旦成功,国内PLC产业将受益不少。
PLC分路器的封装过程包括耦合对准和粘接等操作。PLC分路器芯片与光纤阵列的耦合对准有手工和自动两种,它们依赖的硬件主要有六维精密微调架、光源、功率计、显微观测系统等,而最常用的是自动对准,它是通过光功率反馈形成闭环控制,因而对接精度和对接的耦合效率高。
大家新年生意兴隆啊
我昨天和今天都签定了小定单 ,骏河产品的,哈哈希望激光器也有突破。
2009’激光技术论坛
暨“200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发布会
Optics Frontier--2009’ Laser Technology Forum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Release Conference of Chinese Optics 2008’
随着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光器也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一个包括激光器、激光加工、激光通信等在内的高科技激光产业群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基本形成。为了促进国内激光科研进步、产业发展、产学研有机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定于2009 年3 月17-19 日在上海举办光学前沿——2009’激光技术论坛暨“200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发布会。该论坛与发布会将与2009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同步举行,联手展示中国乃至世界激光科研进步与产业发展的盛况。
届时将有国内外一流激光专家登台演讲当前激光器技术的前沿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国内外知名激光器公司的资深研发专家向大家展示最先进的激光器件。这是一次了解当前激光技术前沿的机会,您还可以与国内外激光器领域研发专家面对面交流探讨激光器关键技术。欢迎激光技术领域研发人员、工程师、研究生提交论文,优秀论文将在《中国激光》(Ei收录)
杂志发表。
会议时间:2009年3月17 -19日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承 办: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
媒体支持:《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Chinese Optics Letters
中国光学期刊网(
www.opticsjournal.net)
组织机构:
1. 名誉主席:
周炳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激光》主编)
2. 主席:
范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主编,)
庄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顾问)
3. 副主席:
朱健强(上海光机所所长, 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
李儒新(上海光机所副所长,《中国激光》编委)
邵建达(上海光机所副所长,《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
刘泽金(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激光》编委)
张小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所长,《中国激光》编委)
4、秘书长:杨 蕾(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主任)
会议主题/征稿范围:
1、激光器结构及设计
2、全固态激光器及新型激光器
3、高功率激光器(气体、液体、固体)及其应用
4、飞秒激光器与光纤激光器
5、半导体激光器技术
6、激光工业应用技术
7、光通信技术
8、其他前沿领域研究
征文要求:
论文全文不超过8000字,论文应该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或独创意义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独立见解的理论论述,有可靠数据的实验报道,有科学依据的技术应用或阶段性科研成果的实验快报。不接受已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来稿需注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包括邮编、电话、E-mail等)、标明所属征稿范围的第几类。论文格式参考《中国激光》的格式要求。经审稿录用的优秀论文,将由《中国激光》(Ei收录)出版。
注册会议及投稿请登陆
http://www.opticsjournal.net/laserchina.htm在线注册和投稿。预注册截止时间:2009年1月16日;论文提交截稿时间:2009年3月2日。
每篇论文必须至少一位作者或书面授权的委托代表,到会议注册为正式代表,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交论文后未到会参加论坛的作者的文章将不被出版。
企业研讨及产品发布
为促进学界和产业界的融合,本次论坛欢迎光电企业参与协办,协办企业可在摘要集、论文集、网站上发布信息,推荐颁奖嘉宾并可在论坛上做技术交流。
日程安排:
1. 报 到:2009年3月17日10:00~12:00
2. 口头报告:3月17日13:30-16:00; 颁奖典礼暨特邀报告
3月18日9:30-11:30, 13:30-15:30 特邀报告
3月19日9:30-11:30 特邀报告
3. 张贴报告:3月18日上午9:30~3月19日15:30
注册报到事项:
1. 预注册及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09年3月2日
2. 会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3. 收费: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300元(预注册优惠价为200元,需在2009年3月2日之前交费)。
4. 食宿:会议为注册代表提供会议期间午餐,论坛秘书处负责推荐酒店(有免费参会班车接送),费用自理,与会代表需直接与酒店方预订。
5. 说明:对于提交论文但不能参加论坛的作者,秘书处不负责向《中国激光》推荐其论文。
交通: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坐落于浦东经济开发区,距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600米处有一大型交通枢纽站,即龙阳路站(位于龙阳路上),包括多路公交线路起点站、轨道交通二号线龙阳路站以及磁悬浮列车终点站。从该站步行到展馆大约需10分钟。
飞机到达:
展馆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之间,东距浦东国际机场35公里,西距虹桥国际机场32公里,可乘坐机场巴士或磁悬浮列车直达。
1、从浦东机场出发
出租车:线路长度30公里,车费约90元。
乘坐磁悬浮列车至龙阳路站,单程票价50元;如出示机票,单程票价为40元;往返票价80元。搭乘机场三线至龙阳路轨道交通站:需时约40分钟,车费约16元。
2、从虹桥机场出发
出租车:线路长度27公里,车费约80元。
推荐路线:搭乘出租车到中山公园换轨道交通2号线到龙阳路,需时约45分钟,车费约30元。
火车到达
1、从上海火车站出发
出租车:线路长度16公里,车费约45元。
推荐路线:轨道交通1号线到人民广场站,换乘2号线,至龙阳路站下,出站后朝东走,至第一个十字路口后朝北。或搭乘展会期间安排的免费班车至展馆。需时约30分钟,车费约4元。
2、从上海南站出发
出租车:线路长度20公里,车费约60元。
推荐路线:轨道交通1号线到人民广场站,换乘2号线,至龙阳路站下,出站后朝东走,至第一个十字路口后朝北。或搭乘展会期间安排的免费班车至展馆。需时约50分钟,车费约5元。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往返于浦东国际机场和轨道交通2号线龙阳路站,只需8分钟。出站后朝东走,至第一个十字路口后朝北。或搭乘展会期间安排的免费班车至展馆。
运行时间:龙阳路站7:00~21:00,浦东机场站7:02~21:02,每20分钟一班。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 201800
秘书处联系人:段家喜 编辑 王晓峰 编辑
联系电话:021-69918426/021-69918416 传真:021-69918098
电子信箱:
conference@siom.ac.cn
网站:
http://www.opticsjournal.net/laserchina.htm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8-11-6
光学前沿——2009’激光技术论坛回执
姓 名
性别
年龄
是否提交论文
论文题目
论文类别
职务/职称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联系电话
合计金额
万 仟 佰 拾 圆
汇款日期
邮局汇款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收款人: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
银行汇款
开户行: 工行上海嘉定支行营业部
账号:1001 7008 0902 6400 195
用户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致
礼!
光学前沿会议 会务组 段家喜 编辑
conference@mail.siom.ac.cn
地址:中国 上海 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201800
电话:02169918426
传真:02169918166
网址:
www.opticsjournal.net
Address: No.390,Qinghe Road, Jiading,Shanghai,China
Tel:0086-21-69918426
Fax:0086-21-69918166
Website:
www.opticsjournal.net
2009-01-07
关于调整放假时间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了方便大家节后返程订票错开高峰期,原定春节放假时间现调整为:2009年1月22日下午至2009年2月1日(即农历二十七日下午至正月初七放假),2月1日工作日调整到1月18日上班,共10.5天,2009年2月2日正式上班。请大家相互转告!
特此通知
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1月8日
今年春运好紧张哦,各位回家要先预定票哦。

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事业有成!

牛年发大财哦!看到的都发财!!!
光网络的动态特性与可扩展性
光网络作为信息社会主要通信网络,其所承载的业务已经由传统语音业务扩展到包括数据业务、移动语音和电视广播业务在内的多个通信业务领域,成为所有通信系统所依赖的主干通信系统,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基础通信的核心角色。
光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代光网络以点到点传输技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围绕通信网络中线路传输能力的提高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代表技术为波分复用(WDM)技术,现在已经达到单光纤25.6Tb/s的传输速率,基本解决了网络单线路对于通信容量和可靠性的需求。然而,第一代光网络并没有解决光网络组网的问题,信息传送仍然受到网络节点光电转换和电处理能力的制约,光网络的组织结构停留在静态光网络的阶段。
第二代光网络在第一代光网络基础上,重点研究光网络的光组网、智能控制等问题,其研究原动力来自业务多样性的发展和光交换技术的进步。在第二代光网络的研究中,网络的动态特性和可扩展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多种业务的突发性和灵活性,满足多种类型业务的动态需求,提供自动的保护和恢复功能,光网络需要动态地改变网络配置和组织,高度灵活和智能地实现传输资源的配置,从而经济有效地完成多业务的传输。因此,在光网络中引入动态控制和智能控制就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光网络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取得成功应用,光网络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这使得光网络控制管理算法、策略和信令的性能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可能出现恶化,光网络可扩展性越来越大地影响光网络整体性能,因而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内容。
光网络发展到第二代,由于承载业务的变化和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逐步由静态光网络走向动态光网络。网络之所以引入动态机制,其重要目的是实现网络的智能化,从而减少光网络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成本,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和网络可靠性。这种动态性集中体现在网络启动过程中自动对网络元件进行初始化,在网络运营过程中针对业务模式进行动态的资源分配和业务管理,在发生故障时自动进行业务恢复工作3个主要方面。
在动态光网络的研究中,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具有代表性。ASON的体系结构已经由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体系。与此同时,由IETF提出了以广义标签交换(GMPLS)为核心的系列标准草案系列,也为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具体实现规划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在ASON中,在原有光网络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之外,引入智能化的控制平面,将网络自动控制纳入网络体系结构,在控制平面实现了动态的资源配置、智能化的业务请求处理等功能。控制平面的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光网络由静态向动态和智能的转变。其中数据通信网(DCN)作为管理消息和信令消息的传输网,在网络动态过程中发挥了信令网络的重要作用。
从网络对IP业务的适应和承载能力出发,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种两层网络体系结构——IP-over-WDM体系结构。IP-over-WDM体系结构将原有的较为复杂的IP层到WDM层逐步映射的网络结构简化为IP直接构建在WDM光层之上的两层结构。ASON和IP-over-WDM并不是独立的两种网络体系结构,它们具有相似的控制平面和业务传输过程。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结构分层的问题,是面向IP业务的体系,可以认为是ASON的一个改进。这两种体系的光网络都具有动态光网络的典型特征。
随着光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动态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光网络的可扩展性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拓展性可以定义为网络某一性能随网络规模扩大而恶化的情况。在动态光网络中,路由协议的收敛性能、信令网的流量、对故障的响应等性能都可能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快速恶化。对于一般网络,为了解决其可扩展性恶化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可能的方向改善:一是网络状态的简单化,二是采用合理的分层分域结构。
光网络核心路由器状态的简化,意味着网络状态交互信息的减少和网络状态广播内容的大量精简,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连接的光分组交换(OPS)和光突发交换(OBS)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光网络动态特性是光网络智能化的体现,光网络智能来自于每一个节点都拥有足够的网络信息而成为智能光节点。从网络智能的角度看,这种网络状态信息越充分,通过各种算法达到网络最优情况的可能性越大,光网络所体现出来的智能性就越强。因此,灵活而智能的光网络倾向于网络状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倾向于充分的网络状态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的交互。
网络的可扩展性是网络本身基本特性之一。在网络中,网络状态参数越多,在节点间交互的网络状态参数越多,网络的过程越复杂,可扩展性也越差。也就是说,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由于网络状态过多,节点交互参数过多,会导致网络操作产生计算复杂性太高或操作收敛时间过长的问题,也因此导致网络性能的急剧恶化。
综合上面的分析,网络的智能化、动态特性的发展和网络可扩展性在很多场合下是相互制约的。可行的缓和这种制约关系方法是建立分层和分域的机制,使得在域内以动态特性即网络智能化为主要设计导向,实现网络动态性能的提高;同时,在域间以可扩展性为主要目标,简化域间状态的传递和信令过程,从而提高网络可扩展性。
在向智能光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动态光网络越来越大地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光网络自动启动、动态路由和动态资源优化、动态运行中的信令传输、自动恢复等动态过程是智能光网络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动态光网络中部分方法随着光网络规模的扩大迅速失去了其动态智能的优势,性能发生恶化,暴露出光网络可扩展性这个严肃命题。网络动态特性与可扩展性存在一定制约关系,分层分域可以有效地缓和这种相互制约,是未来光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个消息关系到国内一些搞激光的人的前途。
FTTx面临四大挑战 EPON胜在实用
2009年FTTx建设规模会比2008年翻一番,EPON仍然会是FTTx建设的主流技术,GPON也将在一些省市进行一定规模的试验和部署。
电信运营商的重组使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进入全业务经营的时代,各运营商在宽带和移动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宽带接入网络则显得尤为重要。
3G业务的即将推出,使得高速的无线宽带将会对有线宽带产生冲击。传统的固网运营商为了巩固固网宽带的优势,与无线宽带形成速率区隔,满足用户大带宽和超高速数据应用需求,必然会加快固网宽带接入带宽的提速,进一步促进了“光进铜退”战略的实施。
此外,国家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的制定和“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电运营商也迫切需要加速由原有的单向同轴电缆网向双向光纤网的改造,以EPON为代表的光接入技术已成为广电网络双向改造的首选技术方案,将极大地推进FTTx市场的建设。
进入2009年,我国三大全业务运营商将继续加快“光进铜退”的步伐,全面展开FTTx网络部署,为其实现全业务部署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这也成为FTTx市场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动力。预计2009年FTTx的建设规模会比2008年翻一番,EPON仍然会是FTTx建设的主流技术。GPON也将在一些省市进行一定规模的试验和部署。
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举行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无疑对我国FTTx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家要求高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拉动内需的增长,也将推进了FTTx市场的发展。
虽然以上这些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FTTx市场的发展,但是FTTx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FTTx作为语音和数据融合接入的设备,在设备的运营维护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第一,现有的ONU既提供数据业务接入,又提供语音业务接入,但是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和语音业务的维护目前是分开的。第二,设备的开通、配置和升级复杂;设备种类和网元数量增多,管理维护复杂。第三,楼道型ONU设备的运行环境较差,导致故障率增加;设备分布广,故障现场处理工作量大。
其次,虽然设备的成本下降明显,但是还需进一步降低,尤其是FTTH设备的成本,这有助于形成规模优势。FTTH模式相对于FTTB模式具有网络结构简单、管理简单等优点,并且在实装率不高的场合,FTTH的投资收益优于FTTB。若FTTH设备的成本能进一步下降的话,FTTH用户端额比例将在1-2年内升高到10%甚至15%。
第三,业务需求的刚性推动不足。当前,FTTx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运营商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宽带接入带宽的规划,但这些推动力并非刚性需求,需求的紧迫性和持久性都不足以支撑FTTx产业的快速强劲增长。FTTx市场的发展还有赖于杀手锏业务的推动,也有赖于政府在IPTV、游戏等内容服务和产业政策方面的积极推动。从日韩两国的经验也证明,政府在内容管制方面的放宽可以极大地推进FTTX上高带宽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信息化。
第四,政府缺少国家宽带战略以推动促进国家宽带尤其是农村宽带建设的发展。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所表述的一样,政府对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化要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推动宽带发展,而不只是运营商的市场行为;国家需要有政策支持宽带化(特别是农村宽带)的发展。例如,对农户申请宽带给予补贴,对运营商的农村宽带网建设给予减税或者补贴的支持等。日本的“E-Japan”计划、“U-Japan”计划和韩国的“U-Korea”计划都对日韩宽带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使得日韩的宽带信息基础设施领先于其他国家,对日韩设备信息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FTTx的实现技术,一直存在着EPON与GPON之间的争论,从技术能力上比较,EPON与GPON属于同一代的光接入技术,不存在本质的差异。
GPON和EPON主要的价格差距在光器件上,GPON光模块要满足很高的突发同步速度,上行突发同步物理层开销只有12字节,所以对同步电路实现要求很高,GPON发射机功率和接收机灵敏度指标要求也相对较高,OLT和ONU光模块必须得采用DFB光发射机和APD的光接收机,而EPON使用的是FB激光器和PIN接收机(DFB的价格是FP的6倍左右,APD的价格是PIN的5倍以上),所以光器件的成本比EPON要高,而且由于光器件工艺的特殊性,不会由于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光模块的生产成本。另外,因为GPON标准较为复杂,所以GPON的MAC芯片和MAC外围电路也要比EPONONU略贵一些。当然,半导体芯片与光模块不同,随着产量的提高(到1000万片以上的市场规模),生产成本会迅速下降,其芯片上的生产成本会逐步接近EPON的芯片成本,甚至可能由于生产规模上的优势而低于EPON芯片成本。当前情况下,GPON设备的总体成本还是会比EPON略高10%-30%左右。
目前,FTTx产业也被上述技术体制的争论割裂为两个阵营。EPON市场主要在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是三个最大的EPON市场。EPON的芯片和设备供应链比较完善、成本低,但是芯片供应商实力相对较小,缺少阿朗、爱立信等国际上主流设备商的支持。GPON的主要市场是欧美和西亚,总体市场规模约为EPON的1/10。其优势是国际上大的设备供应商均支持GPON,但是GPON的芯片供应链还有待发展,产业链存在不确定性,GPON技术标准和互通性还有待完善。中国国内的运营商都比较开放,一方面以EPON解决宽带提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关注并推动GPON技术的发展成熟。国内的设备厂商相对比较务实,如华为、中兴和烽火等都能提供EPON和GPON两种设备,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户的需求。
目前看,EPON在技术标准、成本和产业链上占一定先机,是当前光进铜退的主流技术,是国内FTTx市场主要的选择,但最终技术体制的选择还不确定。2009年国内FTTx市场仍旧主要是EPON设备,GPON设备还处于试商用阶段。
为积极推动FTTx网络发展,产业链上下首先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EPON和GPON的进步,只有相关技术、器件、设备、应用等整个产业链都完善了,才会带来更大的FTTx市场。另外,FTTx还要继续解决光线路、VoIP业务、运营支撑体系、业务与应用等多方面问题,运营商、设备和器件厂商在内的业界要共同努力,着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实现多赢。
2009年我国三大全业务运营商将继续加快“光进铜退”的步伐,全面展开FTTx网络部署,为其实现全业务部署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FTTx部署的推动作用,产业界各方共同努力,提升国家宽带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社会信息化。
分析: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
和很多行业一样,光通信也在金融风暴下谈论如何过冬,不同的是,光通信的冬天由来已久。那么这次金融风暴会给光通信雪上加霜吗?笔者认为结果恰恰相反,光通信会在这次金融风暴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首先,运营商重组对光通信的推动力度并没有受金融风暴影响而减弱。三大运营商重组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全业务竞争打下基础,在网络建设、改造和升级上,下了很大血本,而这些与建设相关的投资,相当一部分投给了光通信产品。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热火朝天的FTTx建设中看出,在去年还是零星小雨的FTTx今年已经迅速突破400万线;不仅如此,FTTx的建设商也在逐渐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向中国移动延伸,目前以FTTx为代表的光进铜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此外,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投入也会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其次,光通信在蛰伏期练就的“内功”正在逐渐发挥本领。全业务下,运营商已经不再只是靠网络规模和行业垄断取胜,更多时候需要靠完美的用户体验去赢得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完美的用户体验需要智能、大容量的光网络做支撑,光通信早在金融风暴前就准备好了。新一代光通信技术xPON、40G、PTN等都已经过了蛰伏期,顺利投入到运营商用,这些技术在为光通信正名的同时,也给运营商提高了ARPU值,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最后,光通信在电信网络里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单一管道角色正在向重要主导技术过渡。其实,摆脱管道角色一直是光通信努力的方向,只要此角色不变,光通信就难以称已经度过冬天。目前的情况下,光网络逐步向用户端推进,光网络已经渗透到了运营商的网络最边缘,北京奥运会的传输网已经是ASON智能光网络的一次很好的应用案例。相信,这只是光通信的智能化趋势的一个开端。
很想念大家 好久没有更新了 哈哈 资料内容太大
PLC光分路器对准封装系统也称为光纤光波导耦合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半导体领域、光通信器件的研发和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光通信器件领域,调芯系统可分为 无源器件调芯系统 和 有源器件调芯系统。无源器件主要是指平面波导类器件、隔离器、分束器等;有源器件就是指LD和PD。两种系统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调芯耦合,区别在于,有源器件需要YAG焊接来封装,而无源器件主要是靠UV胶之类来封装。
从功能上讲,调芯系统可分为手动系统、电动系统和全自动系统。系统一般主要有精密对准单元、观察单元(可见及红外)、封装单元(UV胶或YAG激光焊接)等几大部分。
国科公司向客户销售的系统,基本上都是用国外核心产品组建的高精度、高性能系统产品,这方面国产的产品还无法满足高精度的要求。微纳光科有着多年丰富的经验,为客户设计安装了多套系统。 由于这种系统的特殊性,很多系统都是要根据客户的具体应用来设计的,由此我们在国内建立的该系统的最大客户群,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同时,我们根据国情,在不影响系统的精度前提下,对系统的非关键部分进行了国产化,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
日本骏河精机株式SURUGA SEIKI PLC光分路器封装系统
目前国际上专业做光波导对准、封装系统的厂家日本骏河精机的六维调整架占有率最高,技术成熟稳定;目前微纳光科采用日本骏河精机六维调整架搭成的PLC光分路器封装系统已经得到我众多客户的认可。
微纳光科拥有强大的工程技术队伍,工程师有在长春光机所工作20多年的经验,自2000年骏河精机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是与长春光机所合作,我们的工程师也有在骏河精机6年的工作经验,可以说中国PLC光分路器对准封装设备就是这代骏河技术人员打下的基础,再配合国产化的一些部件,比如夹具、观察单元、红外单元、光源、光强检测单元、UV点胶与固化单元我们都可实现国产化,华赋信息科技公司拥有自己的加工车间和组装车间,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成本。
性价比上有很大的优势:微纳光科所设计的系统在确保稳定性与精密度的条件下,除关键部件采用日本骏河精机产品外,其他部件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可为国内客户大大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功能上也有很大的优势:微纳光科设计的系统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目前有手动、电动、半自动、全自动等多样化设计方案,应用范围也可以多项选择和定向设计。
其他公司没有我们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操作的层次上;我们经验丰富,和客户沟通比较方便,在某些方面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最符合实际的系统方案。
我们现在做PLC光分路器系统有三种方案:
1是六维调整架用骏河精机的,其它部件全部国产化,这样绝不会影响效率,并且骏河精机的六维调整架不是斜8度的,我们可进行改造,这样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加工中心。
2.对于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我公司推荐采用完全日本进口的全自动封装系统,优势是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工艺比较成熟且培训完善;
3是所有部件我们可全部实现国产化我们的技术人员有在行业内工作10年的工作经验,对于初步涉及此领域的科研单位建议采用国内产品做预言实验,节省成本也可以出成果;
光通信FTTX产品:我们是集开发、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光通信器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产品线涵盖光分路器,光纤阵列和V-型槽等完整分路器产品线,同时围绕光分路器统一开发了光配线架、光配线箱、光交接箱、光接头盒、光分线盒和光终端盒等应用于FTTx的相关新型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也有很好的销售,随着国内光通信市场的兴起,我们也着力开发国内市场,争取以最好的技术和服务以及价格为广大客户服务。
我们的产品以支援精密定位和光学领域设备的尖端科技的研究和生产活动,主要产品特点:
1.稳定性:具备经受时间考验,不受环境变化的稳定性;
2.精度:以合理的价位实现客户要求的精度,精度一般为5um-0.5um之间,客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产品,电动产品最大精度可以达到0.05um\pulse(MS1/20*),完全可以满足自动微调方面高精度的科研机构和中端精度的工业生需求;
3. 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我们的调整平台行程和台面尺寸长短、大小不一,台面尺寸有25*25、40*40、60*60、 80*80、120*120等一系列更大的产品,行程有6.4mm-350mm之间的不同的产品,并且单轴(X Y Z轴的直线平台、旋转平台、弧线移动平台)的平台可组合成二维、三维、四维、五维、六维的多维平台,满足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调整;
4.驱动方式:我们的平台是利用步进电机通过控制器或是驱动器驱动平台进行位移,最大可六轴同时驱动,如果利用USB集线器连接的话,一台电脑最多可控制24轴,并且通过编程功能、示教功能,不连接控制用电脑也能构建定位系统;
5. 耐久性:我们的产品有不锈钢材型、铝材型、铜型等系列型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经得起长时间和重负载的使用,尤其是在 FA领域,我们的五维、六维调整架,使用寿命更长,调节更为方便;
6. 操作性:我们的产品设计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根据不同客户的使用场合设计不同的产品,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7. 售后服务:我们的交期更短、售后维修更快,公司具有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同时也支持二维CAD和三维CAD数据;其他公司没有我们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操作的层次上;我们经验丰富,和客户沟通比较方便,在某些方面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最符合实际的系统方案。
8. 日本骏河在上海与深圳都设置里办事处,在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上有良好的保障体系。 我公司从事光学精密位移对准器件的生产商,与日本骏河精机搭配完全可以满足广大行业用户的使用需求。
中国FTTx市场正进入大规模推广期,继中国电信大举扩张FTTX版图外,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今年也加大了FTTx的部署速度,三大主要运营商的集体上场让中国FTTH市场成为2009年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带动了下游光器件、光模块和光纤线缆的增求增长,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诸多制作PLC光分路器的厂商订单开始增多,进入2009年,有些厂商由于订单爆满而让产能满负荷运转。厂商产能爆满 加班加点促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巨大商机,许多新老企业开始抢进PLC光分路器市场,尤其近两年诞生了很多新公司,目前深圳,上海,武汉等许多新厂家开始上马PLC项目,粗略统计在20-30家左右,加上原有厂商,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一触即发。现在PLC光分路器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但竞争激烈是好事情,说明PLC光分路器这个市场非常好,大家都想做。另一方面,竞争可以推动PLC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根据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国内PLC光分路器领域的第一军团雏形已经形成,分别是博创、无锡爱沃富和中山奥康等,月产量都接近或超过2万件。
赢得市场 必须依赖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
PLC光分路器是当前热点无疑,但要从中分一杯羹也并非易事,一个新进入者必须要经历产品立项,出样,可靠性测试,产品认证,小批量发货,大规模出货等阶段,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除此之外,要从激烈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还需要依赖“强大的系统质量管理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才会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要从市场中赢得机会必须要具备以下能力:1).高质量高可靠性的PLC产品;2). 具有系统质量管理的大规模生产;3). 提供最好的性价比的PLC分路器产品; 4). 快速交货和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及良好的客户支持。
芯片缺失是遗憾 设备缺乏或是重点
据我们了解,目前PLC器件中的芯片、胶水以及调芯封装设备等大都需要进口,国内绝大部分PLC企业集中在封装端,国内在波导芯片的国产化方面进展非常缓慢。根据光电新闻网的调查,目前对PLC Splitter芯片进行研发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屈指可数,国产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仍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厂商仍选择进口芯片,“技术工艺方面仍是薄弱点。”
国内目前不可能做芯片。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规模问题。
即使国内有厂商推出自主芯片,由于产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仍无法养活企业生存。除此之外,高昂的设备维护费用也会让企业望而却步。
目前光波导芯片大部分从韩国、欧洲和北美进口,我们熟知的有韩国Woorio,丹麦的NKF,法国的Teem等,这些厂商还有其他主营业务,并非单有波导芯片,“总体来说,客户很分散,市场很分散,除非你能掌握所有封装客户,否则单靠芯片业务无法存活,这也是国内迟迟无法出现波导厂商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调芯封装设备等大都需要进口,前在大多是生产线上的封装设备都采用进口产品;
例如日本骏河精机、NEWPORT、THORLABS 、日本神津产品。
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光学企业不能替代他们的产品呢?众所周知中国在光学调整架行业有广大的生产基础,这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强悍的,随着分路器生产数量的增加,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在工艺、技术攻关已经相当成熟的企业,购买国产PLC光分路器-封装设备必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扩大产能降低运营成本,国产化产业链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给民族企业一次机遇。
希望由此作为切入点,大家有什么建议和心得可以和我交流,估计在7月份我们的产品就要面试,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
欢迎大家交流学习,有兴趣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的联系方法是:
手机: 13520328766
Q Q: 18196918
EMAIL:
shenlan6263@163.com
骏河产品实现完全透明化销售,产品指标、尺寸、价格都一明确的标注
产品指标搜索(输入产品型号提供图片、技术参数以及CAD DATA图纸)
http://jpn.surugaost.jp/search.php (有价格)
伙计,你真执着,一个帖子顶了2年,真服了你,骏河的东西确实不错,但是如果精度要求不高的话,还是国产的比较经济一点,精度要求太高,比如平移台精度要求达到1微米以下的精度,那看来是不能省钱地,一分钱一分货嘛.
PS:楼主还在国科吗?不是听说你离开国科了吗?
顶起来啊两年的帖子了。厉害啊、

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芯片业可以国产化呢????
中国市场的光通信芯片主要依赖外国供应商。在PON核心芯片方面,基本没有国内厂商。EPON芯片商主要有四家,包括Cortina、PMC-Sierra、Teknovus(被Broadcom收购)以及中国厂商Opulan,但Opulan已于今年7月被Atheros收购。GPON芯片提供商则相对较为分散,包括Broadlight、PMC-Sierra、Broadcom、Marvel、Cortina、Infineon、Ikanos等近十家厂商。在光通信收发芯片领域,主要有Phyworks、Mindspeed、Vitesse等供应商。Phyworks,全球最大的无源光网络用户端光模块的芯片供应商,在中国每月各类芯片出货量在200万片左右。基于平面光波导技术的PLC芯片同样主要来自进口,包括NTT Electronics、Hitachi Cable、Neo Photonics、JDS Uniphase、Teem、Wooriro等公司。在光有源器件芯片方面,2.5Gb/s及以下速率的LD芯片、APD芯片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外主要的AWG器件供应商有NTT Electronics、Hitachi Cable、NeoPhotonics、JDSU niphase、Ignis Photonyx、Avanex等公司。
微纳手动六轴比较国内其他六轴的优势:
1. 设计理念和方案成熟稳定:
整个设计理念和方案与日本骏河精机完全一致,应用十几年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
三维平移台每一维都采用粗微结合,互相补充;模块组装,互不干涉。
三维倾斜台组合起来光轴中心恒定,但互不干涉,调整便捷有规律。
2. 关键部件采用国际知名企业产品保障产品的质量基础:
手动六轴的交叉滚柱导轨、弧形导轨、测微头、拉簧、标准件都采用国际知名企业产品。
我们的产品采用全金属结构,结实耐用,可以胜任长时间和重负载的工业生产过程。
3. 标准化的装调流程、严谨的工艺控制、稳定的工段设置确保产品品质优良:
精密仪器行业 :三分“件”七分“调”可见装调的重要性。
专事专人工位稳定,装调流程和工艺标准透明,设置过程监测,模块化组装过程前检查部件,组装调整过程根据检测仪器实现微量调整,确保产品品质,产品质量责任到人。
4. 严格的品质管理:
所有的调芯产品都通过了静态和动态测试、过程监测以及成品检测,每个产品都有出厂检测报告和使用说明。生产的手动六轴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最小刻度为0.5微米,有效分辨率为0.25-0.1 微米之间,重复定位精度为1微米以内。我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专业的品质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公司的产品质量。
5. 产品性价比高:
我公司本身就是精密滑台专业生产企业,具有规模化生产优势,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核心调整单元到观察系统,甚至工件夹具都是我公司生产,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同时我们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使我们的产品结构和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结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采用特殊材料加工生产,使用环境的变化对产品的影响极其微弱。我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产品,我们的产品不仅可以满足科研机构的高精度需求,也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中等精度需求。
6. 操作性和扩展性强:
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我们的调芯夹具和对准单元采用模块式的设计理念,具有拆卸方便,回转中心恒定等优点,可以根据生产情况更换夹具和软件,实现一机多用,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7. 实际经验丰富:
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操作的层面上,而且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案例。专业的技术支持和销售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最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可以协助客户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实施工艺培训和产品测试。
8. 完善的售后服务:我们所有的调芯产品都有相应的产品档案,详细记录了从产品配件的购进到产品装调、质检和出厂的一系列流程环节的相关数据,为我们更好地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奠定了基础。我公司在上海、深圳、长春、武汉、成都、西安都设有办事处,可以方便地为客户提供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
已经完成 plc光分路器封装的国产化
